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旅游院校生对口就业率低的背后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12-21 [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 [浏览次数]:

旅游院校生对口就业率低的背后

­——中国旅游报发表厉新建的署名文章

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高等旅游院校1115所,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达31.92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为15.9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04%,中等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生为15.9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96%。面对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其就业状况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因为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旅游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旅游院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的占74%,但超过半数受访院校的行业就业率在50%以下,半数以上院校的员工毕业3年以上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行业稳定就业率低于30%。低行业就业率、低行业稳定就业率的现象不可否认,但对于如何认识低行业就业率和低行业稳定就业率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改善这种现象的对策,则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很多人认为低行业就业率、低行业稳定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的旅游院校教育、专业教育是失败的。实际上,在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背景下,从来没有规定旅游专业毕业的员工只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也没有规定非旅游专业毕业的员工不能在旅游行业就业。因此,这只能说明旅游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只有当旅游专业毕业的员工被排挤到比旅游行业差的行业中就业,或者旅游专业毕

业生一毕业就面临非意愿性失业的时候,才能说旅游教育是失败的。如果旅游专业毕业生到比旅游行业薪酬和待遇更好的行业中就业,不恰恰说明旅游教育的成功吗?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高等教育提供的不是最终的成品,而是一种能力和素质,旅游教育也是如此。

第二,多数分析指出,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行业薪酬水平低,并指出旅游行业的平均薪酬已降到全社会的平均线以下,在各行业薪酬排名中已连续3年排在后十名。

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笔者没有看到这份所谓的行业薪酬排名,倒是看到了一份2010年年中的行业薪酬前十排名,其中酒店/餐饮/物流类以税前5.76万元位列第十。此外,这里所说的旅游行业究竟指的是传统旅游业还是现代旅游业也有待研究。传统上将旅游业大多局限于饭店、旅行社、景区等,而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入,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旅游形态,在线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策划/咨询、旅游地产等,甚至著名的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也开始涉足旅游业。在这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衡量行业收入状况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第三,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恰恰反映了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也顺应了当前产业融合的形势,反映了旅游行业的开放性。旅游行业需要人才、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不一定只需要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笔者认为,一个不具开放性的行业一定是无法长远发展的,旅游行业只有具有了这种行业开放的境界,才能在综合、融合的

道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笔者也认为,旅游行业应该为旅游专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一个不能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行业是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行业责任感的行业。更多的旅游企业应该改变目前这种希望毕业生来了就能用的“使用型组织”特性,更多地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毕业生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企业和员工之间只有能相互给予,才能和谐共生,构成一个稳定的关系,否则高流动性在所难免。

第四,要提高旅游专业员工的行业就业率,需要动态地认识旅游行业的范围,而不是一味停留在饭店、旅行社、景区这些传统的旅游企业上,要高度关注那些不断涌现的新型旅游企业,给员工多提供这样的企业用工信息。同时需要旅游院校、旅游教育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旅游就业消息平台,更好地传递毕业、就业信息。旅游院校与旅游教育行业协会要共同努力,开拓诸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性旅游机构成员的就业机会。此外,还要增加面向员工的就业指导实效,真正为员工负责,避免走过场,同时增加员工旅游创业教育机会,推进旅游毕业生创业积极性。

第五,需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养成训练,包括在专业学习的初期阶段培养员工对行业的正确认知、行业成长的科学预期等等。员工不能停留在象牙塔里,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教师则是员工了解社会最重要的“眼睛”之一。员工要有应变能力,教师则不应该只教授现象性的知识,更要传授分析性的工具。因此,要增强毕业生对

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真正认识提高教师见识的重要性。教师既要有对旅游发展实践的“见”——现象性的认知,又有总结旅游发展实践、提炼旅游发展问题和理论的“识”——抽象性的知识。

第六,旅游教育一定要在稳定性的同时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现在很多院校都在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对应社会需求。旅游院校究竟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还是专业人才?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伪问题,好像各旅游院校早已经解决了,可实际上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未来社会发展的确需要人们掌握多种技能,但未来社会工作一定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团队方式来完成的,不管这种合作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笔者认为,旅游教育应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包括鼓励院校寻求企业支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旅游院校毕竟不是某个企业的院校、不等同于企业的内部大学,如何把握院校教育为全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如何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切实保障员工的权益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