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7期(总第九十期) 2015年11月23日
近日,国家旅游局、教育部联合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旅游职业教育现状改变带来契机。
近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催生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速度相对落后。从招生规模看,2014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167人,硕士研究生1569人,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生5.34万人,高职高专生11.08万人,中职生12.30万人,合计不到30万。而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两者相比缺口很大。旅游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落后。旅游类硕士只占全国硕士招生规模56万人的0.28%。此外,多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也存在无序和混乱问题。《意见》的出台在以下五个方面有重大突破,为旅游职业教育改革提出新的命题。
——破除普通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职业教育之间的流动障碍。从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来看,以学科分类为依据的普通旅游本科专业建设侧重于理论学习,培养科研型人才而非应用型人才。这使得旅游高职教育成为一种“终结”教育,向上延伸的职业教育再无通道可觅。《意见》指出,要加强普通本科旅游类专业,特别是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把普通本科旅游类专业定位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旅游职业教育整体架构变革埋下伏笔。破除普通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职业教育之间的藩篱,使其纵横沟通的重要路径是,职业学校的员工不仅可以通过高职、本科教育向上延伸,还可以通过硕士培养继续深造。为此,意见提出,要“不断扩大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公司产品院校数量和培养规模”,有效缓解旅游高端应用型人才供应不足的难题。
——破除旅游市场、行业需求与专业设置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第三次旅游消费升级阶段,“互联网+”“旅游+”的融合发展,又催生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但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设置与旅游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市场适应弱化、专业设置重合的通病,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意见》提出,旅游高职教育必须“着力解决目前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旅游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准确定位,发展专业特色。
——破除办学所有制局限,多主体参与办学。《意见》提出支持各类办学主体捐资、出资举办旅游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职业教育。这一提法与去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相呼应。《意见》的提法有三个层面含义:首先是支持,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旅游职业教育;其次是引导,引导行业或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参与办学、管理和评价等,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激励或给予税收优惠等措施;再就是推动,推动旅游职业院校制度变革,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完善治理结构。今后旅游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公办、民办与混合所有制并存的竞争局面,形成真正的市场办学机制。混合所有制将成为打破公办高职院校垄断局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有效突破口。
——破除原来的课程体系,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旅游院校课程设置雷同,专业特色淡化,缺乏严格论证与科学的标准,这种状况亟需改变。《意见》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产教深度融合的道路尤值我们深入思考。第一,办学主体由学校转向多主体。《意见》鼓励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其目的是让毕业员工可以无缝衔接社会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第二,课时安排要求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意见》要求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这些举措可以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通过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第三,教学方法从教给员工知识变为教会员工学习。如增加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课程数量,搭建旅游职业教育国家级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员工自主学习。
——破除旅游高职教育国门界限,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随着跨界旅游的发展,国际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从国际上看,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的先进经验都证明了重视国际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意见》强调旅游职业教育要“提升国际化水平”,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水平,使旅游职业教育成为多层次、多类型、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旅游人才蓄水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旅游职业教育的变革并非一僦而就。全面贯彻实施《意见》要求政府、行业与教育机构同时发力。
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跟进。教育部刚刚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目录,该目录把旅游大类分为旅游类、餐饮类以及会展类三类,所有专业设置了“专业方向举例”“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中职专业举例”“接续本科专业举例”等四项内容。一些专业作了较大调整,如旅行社经营管理就细分为旅行社计调、旅行社服务网点管理以及旅行社外联。这些调整有助于进一步破除普通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职业教育之间的藩篱,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在旅游职业教育变革中,创新思维尤其重要。旅游业发展一日千里,新兴旅游业态层出不穷,新兴的旅游管理岗位如旅游资本运营、旅游电子商务等随之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旅游职业教育只有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诸方面进行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要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工作,打造中国旅游品牌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塑造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今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首次推出十大类“百金百银”中国特色旅游商品。11月13日,201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在昆明举办评选活动颁奖典礼。
据了解,本次评选活动开创多项先河:一是首次举办全国性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全国31个省区市共同参与,全面开启中国旅游品牌培育、创建工作;二是首次系统梳理全国旅游商品优质资源,突破以往旅游商品仅集中在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局限,拓展为旅游工艺品类、旅游特色食品类、旅游茶品类、旅游丝织品类、旅游电子类、旅游陶瓷类、旅游竹木品类、旅游个人装备品类、旅游纪念品类、旅游设计创意类等共十大类;三是首次将获奖商品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展示推广,通过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平台,推出“百金百银”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面向参展的105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部门、旅行商、媒体、公众近10万人进行宣传推广,有效扩大市场效应,充分调动参选企业的积极性。
近年来,河北省易县清西陵景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5A级景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景区,增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出核心区建设做“减法”,软件及配套设施做“加法”,充分挖掘清西陵的山、水、林自然资源,实现了陵、村、人的协同发展。
易县作为农业大县,面临着经济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如何有效地进行转型升级?易县把目光投向了清西陵景区。
易县县委副书记、清西陵管委会主任韩朝红说:“清西陵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不是创不创的问题,而是必须创、怎么创的问题。”实际上,提出目标容易,关键在于实践。创建5A景区要通过旅游交通、游览区域、旅游安全、接待能力、科学管理等十多道“坎”,绝非一方之力所能完成。为此,易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清西陵创建5A领导小组,管委会聘请规划院、研究院等启动了清西陵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景区的创建和发展思路。
根据清西陵的实际情况,易县提出了“坚持全方位、全领域打造旅游环境,按照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的原则,以文物本体修缮为基础,以创建5A景区为目标,全面提升旅游要素功能”的原则。文物景观是清西陵的主要吸引物,易县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文物修缮的契机,规划文物保护工程资金6.9亿,积极争取全国文物修缮样板基地政策。同时加强安防系统工程的建设,目前该基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消防工程3项工程已开工建设,这些为清西陵创建5A景区提供了文物景观保障。
为把清西陵建成清史博物馆和文化展示体验集中区,易县组织了“清西陵历史文化挖掘展示利用专家研讨会”,组织编印了《清西陵纵横》、《清西陵探源》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系列丛书。同时,把满家乐民俗风情园建设作为清西陵创建5A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打造了凤凰台、忠义村等8个满家乐示范村和60个农家乐示范户。
为了保障创建顺利进行,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县长任主任的旅游工作委员会,明确了任务目标、分包领导、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
景区环境是5A景区创建的基础和关键,全县组织专项行动、调动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打赢了一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投资800万元,全面开展了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在清西陵保护区深入开展了“卫生革命”、风貌提升工程等行动成效显著,景区面貌大幅提升,彰显了景区文化特色。
“我想几年以后,当人们再到清西陵时,不仅仅是以‘游客’身份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我希望是带着对崇敬和尊敬的心态来体味中国古文化。”韩朝红说。
主编:孙振杰 电子邮箱:tourismtrends@126.com
地址:韦德官方网站 欢迎各位师生投稿、提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