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旅游动态 2017年第6期 总第一百零九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1-09 [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 [浏览次数]:

内部交流资料 仅供参考

旅 游 动 态

韦德官方网站旅游研究所主办 http://ly.heuet.edu.cn

2017年第6期(总第109期) 2017年11月20日

本期主题:新时代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助力旅游业进入新时代

>>>发展全域旅游创造美好生活

全域旅游助力旅游业进入新时代

——中国旅游报张辉的署名文章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党提出的基本战略思想,这种战略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位置不尽相同。在前工业社会,自然界处于强势地位,人类社会发展主要以人的生存为核心,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社会里,人的生存以及发展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有关,只要人类发明获取资源的各种工具,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形成了人与人改造后形成的自然界之间的竞争,改造后的社会便处于强势地位,能源、资本、现代组织、现代企业组织、互联网等都是经过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后而形成的,每个不同的改造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更多是依赖于人的智力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是从自然界的获取。我国现阶段已处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变阶段,以经济增长为重心向以人的发展为重心转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和休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旅游来说,如何实现人的发展便成为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笔者认为,全域旅游的实践是推动我国旅游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重要力量。

认知全域旅游,必须将全域旅游问题放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放在我国旅游发展转型的环境下来认识,更能认知全域旅游提出的合理性。其中有两个认识的内在逻辑,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个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来分析,我国是按照一个主线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主线就是工业化。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得益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因此,工业化之路是不可置疑的。

从另外的视角来分析,工业化之路并不都是正收益,也有负面影响。一是工业化剥夺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使多数农村成为“空心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二是工业化在促进沿海经济和平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区域的适应性问题,也使得山区经济、内陆经济边缘化。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二元结构,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什么路径来解决这个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政府以及学术界关注的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寻找破解二元结构难题的发展方式。工业化是一种发展方式,会不会还有另外一种发展方式呢?

实践表明,对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化的发展方式来解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资源丰富,又有大城市作为依托的地区来说,旅游化是不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方式呢?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旅游化已经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结构的旅游化,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实物性消费的比重在不断降低,用于旅行与休闲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在提高,形成消费结构旅游化过程;二是地理空间的旅游化,表现在一个地区居民出游率不断提升和一个地区接待的外来旅游者比重不断增加,形成地理空间的旅游化过程;三是产业旅游化,表现为进入旅游消费领域,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类型和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为旅游提供服务的人口在不断增多,形成产业的旅游化过程。这三个现象表明旅游化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实质上是通过旅游化发展这个中间转化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过程。

从我国旅游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旅游业是沿着一条从“小旅游”向“大旅游”发展的道路走过来的。在20世纪,我国旅游是“小旅游”。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市场变大了,旅游产品变多了,旅游形态和旅游业态变得更丰富了,我们再用“小旅游”的发展模式应对这种大市场、众多的旅游类型和丰富的旅游业态,显然力不从心。

旅游是一种空间消费,是一种通过空间变换而形成的经济,旅游经济问题既是一个产业问题,也是一个空间问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发展,没有空间作为支持,旅游是难以做大的。长期以来,在空间上,我国的旅游发展主要依托于各类景区,在观光旅游时代还可以进行,在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休闲时代和度假时代时,则是难以适应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形态与空间形态相关,当旅游形态发生变化,客观上会推动与其相适应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要发展休闲旅游,就必须依托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旅游环境。如果没有休闲街区、旅游街区、旅游风景道、旅游购物区或是旅游综合体,怎么发展休闲旅游?同时如果没有度假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主题民宿、高尔夫球场,又拿什么发展度假旅游?在小众化旅游时代,我国的旅游形态仅仅是观光旅游,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景区空间形态来发展。然而,当我们进入了大众化旅游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的兴起,仅靠现有的适应观光旅游形态的旅游景区这种空间形态是难以满足旅游者需要的。

新世纪初始,我国就提出了旅游产业转型问题,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转型,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旅游转型之所以没有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建立的空间形态和提供的旅游服务方式有关。因为以景区为构架的空间形态是不支撑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旅游形态,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是不支撑散客的旅游形态。如果中国旅游还是在以往的景区空间下发展,在以旅行企业服务提供为核心的框架下运行,中国旅游是永远不可能完成这种转型的。

当我们认知了全域旅游提出的两个重要社会发展背景后,对全域旅游理念的解释便清楚了。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逻辑关系,未来旅游发展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旅游消费的功能,来带动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旅游发展方式,来提升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附加值?二是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构建什么形态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全域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或者是一种发展方式,以旅游消费为重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旅游化过程,这个旅游化过程不是旅游产业的事情,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通过旅游化发展方式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而不仅仅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在全域旅游实践中,工业、农业、商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通过旅游这种消费方式,不仅提供了工业旅游产品、农业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还找到了这些产业发展的经济空间、拓展了经营范围,提高了附加值。如果通过全域旅游实践,我们仅仅是做大了旅游业,相关产业不能通过旅游提升其产业的附加值,那么,全域旅游就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方式,全域旅游的实践价值便会大大降低。

全域旅游首先是要打破旧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格局,这应该是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全域旅游应该从域的角度形成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从空间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我国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从产业域来说,全域旅游要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域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从要素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我国旅游要素域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从管理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旅游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旅游报宋子千的署名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中,旅游业应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以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郊区农民就这么描述理想中的小康生活: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今天,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民不仅要旅游,还要更多、更好地旅游。

旅游业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行业。首先,作为为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旅游业直接满足了人民的旅游需求。通过旅游行业的努力,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体验多彩的人文风情,享受舒适的接待环境,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其次,旅游业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扶贫,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经济上的重要支撑。再次,旅游发展带来了生产生活环境的极大提升。这些年来,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原本人迹罕见的美景呈现在世人面前,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光大,废弃厂房变成创意街区,荒芜田地种上了美丽花草……这些背后都离不开旅游行业的努力。

全域旅游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域旅游既是新时代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当前国家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全域资源发展旅游,二是通过旅游促进全域发展。前一方面有利于旅游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旅游需要。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已经超过3次,旅游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人民对旅游的需要日益向多样化、休闲化、品质化等方向发展。走马观花、疲于奔命式的观光旅游不再时兴,休闲度假性质的旅游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出现了很多的无景点出游、一地深度游。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不再是景区宾馆两点一线,而是深入到社区的各个角落。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的角度来考虑旅游开发问题,要把全域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提上去,做到处处是景观、遍地皆可游。后一方面则有利于旅游发展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旅游发展的目的不只是旅游本身,而是整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发展。旅游发展在利用全域资源的同时,要给资源利用带来足够的回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的整体进步。

回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业依然可以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们想象的美好生活环境。比如过去我们夸人房子装修得好,就常说“你家装得像个宾馆似的”。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场所更是成为国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标杆。

主编:孙振杰 电子邮箱:tourismtrends@126.com

地址:韦德官方网站211 欢迎各位师生投稿、交流、提供信息!